未來中國奶粉市場能立足的,要么是國內實力強大的企業,要么是國外大型跨國企業,而且更可能是將工廠建在中國的企業。這一系列舉措會在短時期內產生積極效果,但要重塑消費者對國產品牌的信心還需要國內企業靠產品質量說話。
乳制品行業分析及市場研究報告數字顯示,2013年上半年全國進口奶粉44.5萬噸,比2012年同比增加24.8%;進口價值19.9億美元,增長22.8%。與此同時,今年以來進口均價環比持續上揚,從1月份每噸3894美元上升至6月份每噸5443美元,累計上漲39.8%。從進口來源地來看,上半年我國從新西蘭進口奶粉37.1萬噸,占進口總量的83.3%。
其中上半年湖南進口奶粉5424噸,同比增長45.1%;進口額為3334萬美元,同比增長69%。進口均價每噸6147美元,同比上漲16.5%,明顯高于每噸4469美元的全國進口均價。
乳制品行業市場分析報告顯示,自2008年以來,中國市場實際上已淪為洋品牌攫取暴利的地方:有些品牌能對優質奶源和銷售渠道的控制,在中外市場奉行“雙重價格”。當前中國市場上,號稱來自新西蘭、澳大利亞和荷蘭等發達國家的奶粉品牌達幾百種,普遍特征就是價格高,很多都在400元至800元區間。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有多名居住在新西蘭的華人居民透露,這些品牌在當地超市的售價,折合成人民幣不超過150元。
7月1日,國家發改委確認正在對合生元、多美滋、美贊臣、惠氏、雅培、富仕蘭(美素佳兒)等奶粉企業進行價格反壟斷調查。

從6月下旬的加強嬰幼兒配方奶粉管理政策到目前的反壟斷調查,這些連續的舉措有著緊密的關聯,目的都是整頓奶粉市場,推動奶業健康發展。國家九部委的意見明確提出鼓勵和支持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政策指向不言而喻,未來乳制品市場大洗牌是肯定的。
然而,依靠政府的手讓奶粉降價并非長久之計。只有國產奶粉的質量讓人放心,進口奶粉才維持不了長期的高價和市場壟斷地位。
未來中國奶粉市場能立足的,要么是國內實力強大的企業,要么是國外大型跨國企業,而且更可能是將工廠建在中國的企業。這一系列舉措會在短時期內產生積極效果,但要重塑消費者對國產品牌的信心還需要國內企業靠產品質量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