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了解到:2013年我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作為全球經貿發展中最重要的雙邊貿易合作伙伴,雙邊貿易穩定發展具有全球戰略意義。2014年1-7月,我國對美進出口保持穩定增長的原因如下:
一、雙邊重視貿易發展,貿易環境有所改善
2014年7月9日-10日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在北京舉行,涉及雙邊投資協定、人民幣匯率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口等議題。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題為《努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講話,在中美共同利益的領域,加強經貿和人文領域的合作。美國承諾在對華出口體系和規則方面給與我國公平待遇,鼓勵和便利民用高新技術出口。雙方達成90多項成果,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實現重大進展。
二、美國經濟復蘇勢頭顯著
今年以來,美國制造業呈現出一波一波的強勁復蘇勢頭。4月美國Markit制造業PMI終值為55.4,已連續17個月位于50%的臨界點之上。8月PMI終值為57.9,創2010年4月以來新高。當月非農部門新增就業崗位14.2萬個,失業率從此前的6.2%微降至6.1%,降至今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美國經濟總體復蘇形勢穩固良好,為我國擴大對美出口提供良好基礎。
三、我國支持外貿穩定增長政策效應初見成效
年初,我國對767種進口商品實施低于最惠國稅率的年度進口暫定稅率,平均優惠幅度達60%;4月30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進一步支持進口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合理增加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必要的一般消費品進口。5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隨后海關、其他部委多個部門及地方政府也相繼出臺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具體措施,為促進外貿增長創造有利條件。
中美雙邊貿易穩定發展面對諸多挑戰。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驟升驟降對雙邊貿易產生一定影響。今年上半年,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貶值2.82%,實際有效匯率貶值3.97%。9月央行將人民幣每日參考匯率上調0.3%,達6.1520元人民幣兌1美元,創下2010年11月以來最大升幅。美國全方位促制造業回歸,在2014年6月的“選擇美國”夏季論壇上,美國商務部力促襪子、玩具等勞動密集型商品回歸美國本土生產。此前這類低附加值商品不入美國商務部“法眼”。由此可見,奧巴馬政府力促制造業回流的廣度和深度。美國引導制造業回流,一方面對我國的產業轉移速度減緩,另一方面也加劇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擠占我國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并引發更為激烈的貿易摩擦。今年以來,美國新發起4宗涉華“雙反”調查,并對去年發起的4宗涉華“雙反”調查作出肯定性初裁,另對中國出口的產品作出6項“雙反”關稅和6項單獨反傾銷稅“日落復審”的肯定性裁定。

除上述不利因素外,中美雙邊貿易發展仍面臨一大挑戰,2014年8月起,美聯儲繼續實施量化寬松(QE)退出計劃,月度購買資產規模繼續消減100億美元,降至250億美元。按照目前的消減購債規模,美聯儲將于今年10月結束資產購置計劃。這標志著金融危機后美聯儲實施5年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進入退出過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在傳統貨幣政策失靈的情況下,以美國為代表的經濟發達經濟體央行紛紛啟動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為金融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修復受損的貨幣傳導機制,促進私人部門的消費和投資,刺激經濟增長。同時,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在擴充基礎貨幣過程中對全球資產配置產生影響,包括對利率、匯率、股票、債券、黃金和原油等資產變動影響。這些通過多個渠道傳導到世界各國,影響各國經濟增長。憑借其在全球獨特優勢和市場地位,以及美元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核心地位,美國實施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效果遠勝于其他主要發達國家。隨著美國不斷實施退出量化貨幣寬松政策,勢必率先影響美國金融市場和尚不穩固的經濟復蘇基礎,同時也會影響全球其他國家經濟增長,新興經濟體經濟發展中的風險將顯現出來。在QE退出背景下,美國將進一步加大貿易保護力度,并為我國產品設置更多障礙。美國QE退出將影響中美雙邊貿易發展,并將進一步影響我國同其他國家的貿易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