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鋼鐵行業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企業面臨著經受改革“陣痛”的挑戰;行業微利運行具有長期性,提高盈利能力的任務艱巨;化解產能過剩的工作相繼展開,轉變發展觀念、推動產業轉型過程中的一系列難題亟待破解;環保政策日趨嚴格,倒逼企業加大環保投入、追求綠色發展;信貸環境依然不寬松,日益上升的債務風險和緊張的資金狀況令人擔憂。
站在轉型升級的歷史新起點上,鋼鐵行業科學發展還有哪些“瓶頸”?鋼鐵企業改善盈利的難點在哪兒?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還有哪些問題亟待突破?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2013年,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利潤228.86億元,與2012年的虧損12.70億元相比,利潤增長了241.56億元。這背后,是廣大鋼鐵企業加快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加強管理創新和挖潛增效的不懈努力。

但是,鋼鐵行業2013年的銷售利潤率仍然處于工業行業的最低水平,2014年全行業提高經濟效益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在此背景下,我們要客觀分析2013年效益改善的深層次原因,迎接新的挑戰。
閱讀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2-2016年鋼鐵行業市場調研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
從2013年的利潤構成來看,鋼鐵主業扭虧為盈是全行業利潤改善的最主要原因。鋼協的統計數據顯示,大中型鋼鐵企業2013年的主營業務利潤為54.4億元,2012年為虧損257.4億元。而投資收益和營業外收支凈額等對利潤的貢獻在2013年都呈下降趨勢。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鋼鐵企業的主營業務利潤明顯改善呢?
從鋼材價格方面看,沒有形成增利因素。據鋼協對鋼鐵企業財務結算價格的統計,2013年,鋼材綜合平均結算價格同比下降308元/噸,降幅為8.21%,影響行業減利2000億元左右。
因此,鋼鐵企業主營業務利潤改善的原因主要還是制造成本的大幅下降。據統計,2013年,煉鋼生鐵成本同比下降243.65元/噸,降幅為9.47%,超過鋼材價格降幅1.26個百分點。
值得關注的是,鐵礦石價格降幅非常小,其中進口鐵礦石平均采購價格同比僅下降1.90%,國產鐵精粉平均采購價格同比僅下降1.31%。與鋼材和其他原燃料價格相比,鐵礦石價格仍然處于異常高位。
雖然煤炭、焦炭、廢鋼等采購價格有所下降,對鋼鐵企業降低成本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效益增加主要還是企業內部加強管理、改善結構、深挖內潛所取得的成效。
鋼鐵企業的期間費用也得到了有效控制。2013年,在粗鋼產量同比增長8.18%的前提下,大中型鋼鐵企業的期間費用同比增長1.27%,遠小于粗鋼產量增幅;噸鋼期間費用同比下降6.53%,至372元/噸。這表明鋼鐵企業在內部管理、資金管控等方面的工作力度有所加大。其中,2013年,大中型鋼鐵企業的財務費用總額同比下降2.99%,噸鋼財務費用降幅超過10%,與2012年財務費用同比增長24.29%形成了鮮明對比。這表明鋼鐵企業2013年在拓展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控制財務費用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顯著效果,為鋼鐵主業扭虧為盈作出了貢獻。
從企業情況來看,虧損企業大幅減虧和扭虧對全行業的效益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優勢企業的盈利情況突出。2013年,大中型鋼鐵企業的虧損面為18.60%,同比下降11.63個百分點;虧損企業的虧損額同比減少209.43億元。2012年發生虧損的企業積極采取降本增效措施,有20家在去年實現減虧和扭虧。
此外,2013年盈利排名前十位的大中型鋼鐵企業的盈利總額達到223.82億元,同比增長61.85%,占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利潤的97.80%。其中,寶鋼盈利102.27億元,占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利潤的44.69%。這體現出優勢鋼鐵企業的盈利能力較為突出,鋼鐵企業盈利能力的分化現象也更加明顯。